系统学习运营课程,加入《91运营网VIP会员》,开启365天运营成长计划>>
定位在中国营销届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如果谈营销,谈品牌,你不谈点定位,就显得你不懂营销。
但也正是因为定位被神化,这几年来,反定位的声音也不绝于耳,甚至把定位踩在脚下,贬得一文不值。
最近这段时间,重新看了些定位理论的书籍,现在就把我思考的一些东西分享出来。
定位的观点绝对是营销理论的重大贡献,这一点毋庸置疑,但神化和贬低都不可取。
《 查找图书定位》的核心观点是:商业竞争的终极战场是潜在顾客的心智。
具体有如下观点:
以上的观点,我基本都同意,而且确实对于没有营销概念的老板而言,可谓是振聋发聩,恍然大悟!
除了提出这些以外,在《与众不同》这本书中明确提出了,打造心智差异化的概念
看到这九大打造心智差异化的方式,你就不难理解类似于“XXX领导品牌”,“遥遥领先”,“更高端”,“开创者”…等等口号了,因为这些就是打造心智差异化的方式。
当然,这九大方式当然没有错,但任何的营销概念、手段方式在出来后,都会被同化。
你说你是领导者,那我就是销量遥遥领先,他说销量绕地球多少圈,还有人说每年卖出XX亿…
也就是说,当所有人都在用这种方式抢占顾客心智差异化的时候,消费者更加的懵逼了,到底该相信谁? 除了九大概念外,还提出了实施心智差异化的步骤;
以上这些理论观点,以及步骤确实给予企业拓宽打造品牌的思路。
《定位》的核心观点出来后,有又出了《营销战》一书,引入战争中“防御战,攻击战,侧翼战,游击战”的概念进入定位理论,丰富了定位的指导路线。
而后针对企业多元化概念,出了《聚焦》一书,阐述企业经营要聚焦,把资源投入到具有优势的业务上,反对品牌延伸,认为一个品牌只能占据消费者的一个认知。
一旦品牌进行延伸,势必导致品牌在消费者心智中不够聚焦、导致混乱,最终导致在消费者心智中的丧失。
说到这里的时候,定位理论的大部分内容都是赞同的,而且这些概念非常的重要。
而哪些是值得商榷的呢? 1,定位无法解释小米品牌延伸的问题
第1个问题,不能说是错的,但太绝对化了,小米手机,小米充电宝,小米平衡车都算是很成功。
百度搜索,百度地图,百度网盘都很成功。
所以,品牌要不要延伸,不能以单一的心智来衡量,还要综合考虑企业的资源,企业战略等。
第2个问题,这就是定位理论的硬伤,因为按照心智模式来讲,胡桃里,iPhone在当时的人们当中,是不存在的事物,也就没有心智认知。
而消费者没有认知的事物,心智又拒绝新事物,因此断定胡桃里,iPhone必然失败,但结果大家都知道了。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里斯和他的女儿出了一本书《 查找图书品牌的起源》,书中观点认为:
并且对于如何开创新品类,提出了五大切入点:
品类战略的以上观点都很不错,发展了定位理论,但真正有价值的观点应该是“消费者用品类来思考,用品牌来表达”,其他的一些观点并无法指导营销的实践。
分析到这里的时候,我一直不太明白品类分化和市场细分有什么区别?
当然,书中也给出了解释: “很多人把传统市场营销理论中的市场细分与分化混为一谈,二者从字面上看虽然相近,但本质截然不同。
其一,二者立足点不同,市场细分理论诞生于营销竞争的市场时代,立足于市场中,而分化诞生于心智时代,立足于营销战争的终极战场——潜在消费者心智中。
从这个角度看,分化可以叫作“心智细分”。
其二,市场细分的重点是对现有市场和需求的聚类,目的在于有针对性、有重点地展开营销;
分化则重点研究潜在消费者心智认知的归类,目的是发现可能的新品类机会。
从结果来说,市场细分更多的在于更好地满足现有的消费者需求,分化则更多的是创造新的顾客和需求。
正如索尼公司前董事长兼CEO出井伸之所言,消费者并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卓越的企业应该创造需求,引领消费。
“随身听”的发明,能说是发现消费需求并满足了需求吗?显然不是,“随身听”实际上是索尼公司创造了需求,引领了需求。”
书中关于市场细分的概念没有错,市场细分是针对现有需求的满足,但有问题的是对品类分化的解释:
“分化则重点研究潜在消费者心智认知的归类,目的是发现可能的新品类机会。”并且举了随身听的例子,表明品类分化创造了新需求。
其实,同样的例子还有汽车,智能手机。
在马车的时代,如果你问消费者你想要什么样交通工具,他们只会说“一辆更快的马车”;
在功能机的时代,如果你问消费者你想要什么样的手机,他们会说“更好用/充电更长/能拍照的手机”。
也就是说,消费者很多时候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直至你把产品放到他面前,使用了之后,他才会惊叫:这就是我想要的!
但这个可以用品类分化来解释吗?或者说用品类分化来解释品类创新,对于商业实践来说有指导意义吗?可能有启发,但没有根本改变。
因为福特汽车,苹果手机,随身听,你原本就可以用“创造蓝海市场”来解释,蓝海战略更具有商业的实践指导意义。
品类战略认为心智是相对于品类而言的,心智不考虑市场,只考虑品类。
这可以说就是品类战略的硬伤。因为品类战略或者说定位理论,只字不谈消费者需求。
事实上,需求构成市场,市场根据消费者需求的差异,进行细分,从而不断的扩大整体的市场。
而品类只是在市场中某一个产品的类别,没有市场,没有品类;而没有需求,无法构成市场。
脱离消费者需求的心智模式是没有意义的。
举个简单的例子,
因为消费者即使有购买二手书的需求,但由于信息与物流的限制,就难以构成商业规模的市场。
而无法构成市场,心智模式,品类战略也就不存在了。
所以,如果给定位理论一个定义的话,定位是基于存量竞争之下的品牌打造工具之一。
存量竞争的战略波特的总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聚焦战略。
也就是说,定位是在这些战略之下打造品牌的工具。其他打造品牌的工具,还有瑞夫斯的USP理论,奥格威的品牌形象论。
而针对创造新市场的战略,具有指导实践意义的是《 蓝海战略》,而一旦创造蓝海市场,马上就会有其他的竞争对手跟进,蓝海变成红海,上面所说的三大企业战略,三大品牌工具就能派上用场了。 最后再总结一下,定位是基于存量竞争之下的品牌打造工具之一,不要神化,也无需贬低。 #每日分享 原文来自:https://t.zsxq.com/723jam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