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 天投出400+简历, 0面试的复盘 - 91运营网
91运营VIP会员全新升级,尊享多项权益, 点击查看 >
X

40 天投出400+简历, 0面试的复盘

发布者: 91运营  4352

系统学习运营课程,加入《91运营网VIP会员》,开启365天运营成长计划>>

483 40 天投出400+简历, 0面试的复盘

今年,一个“打工人”的梗突然走红网络。一时间,不论是在生产车间里辛苦劳动的蓝领工人,还是在格子间里埋头写PPT的都市白领,都纷纷在网上调侃自己是“打工人”。这背后突显了普遍的职场焦虑。

面对焦虑,有人会发问:我工作后要不要去读个研究生呢?针对这个问题,本文作者把工作后出国读研、毕业后艰难转型的切身经历分享出来,给有相似想法的职场同学作参考。

一、背景

先简单交代背景:本文作者本科毕业后,在某运营商做过两年多B端产品经理。2019年8月底,为了学习大数据分析、深度参与数字化转型,赴西班牙艾赛德商学院读研,今年9月下旬回国。

二、经历

从9月15号算起,到10月25日,40天里投出了超过400份简历。我主要是用拉勾网、BOSS直聘、猎聘网来申请的。拉勾和猎聘没有统计投递数量的功能。而据BOSS的统计,截至11月27日,我投了90份简历,但沟通过440个岗位。用BOSS发消息给HR后,HR即使没接收附件简历,也能看到候选人的在线简历。也就是说,沟通过440个岗位,可以算作投递了440个岗位。虽然没时间去统计一个准确的总数,但这几个平台合计,10月25号前投出的简历肯定是超过400份的。

493 40 天投出400+简历, 0面试的复盘

11月27日BOSS直聘截图

用漏斗模型来概括,作者在职场转型中遇到的一个问题是:从投递简历到进入初面的转化率为0,40天里投出超400份简历,竟然没收到哪怕1个面试。

三、调整

认识到从简历到初面的转化率偏低这个问题时,起初是非常焦虑的。幸运的是,在同学好友的帮助下,作者不断校正自己的职业定位,并主动调整自己的求职行动。

1. 目标导向地主动交流

越是觉得焦虑的时候,越不能封闭自我,越需要走出去交流。我在求职转型时,主要跟三类人交流:

家人和好友,跟他们倾诉求职过程中遇到的挫折,把消极情绪排泄出去。

在猎头公司工作的大学同学,找他们指点修改简历。

已经在目标职位上工作的前辈。这类人清楚候选人的现状与他们所在岗位的差距是什么,他们的指导最有价值。但是,由于与他们的关系属于陌生人,所以在沟通时要注意技巧。我在跟他们时,一般会:

  • 概括出要点,作为每段话的第一句,以便对方快速地提取到我的关键信息;
  • 控制每次沟通的信息量,等到对方反馈了,再发新的消息,万一对方长时间不回复,宁可放弃互动,也避免用大量信息轰炸、骚扰前辈;
  • 如果前辈给自己提了建议,尽量在落实后反馈、闭环,展示自己的行动力。

2. 迭代简历,突出匹配度

从9月投出第一份简历算起,一直在根据求职岗位,针对性地修改自己的简历,迭代版本超过40次。

503 40 天投出400+简历, 0面试的复盘

简历迭代示例

修改简历的心得,总结如下:

  • 以匹配度为最高原则,对应从JD提炼出来的招聘需求,针对性地修改经历描述。
  • 按照需求分析→产品规划→项目管理→数据分析的产品工作流,梳理过往经验,并在每一行经历的开头小结主题,以便HR快速获取关键信息。
  • 在写简历时,重点展示自己的能力。换句话说,突出工作/实习经验和项目经验、淡化个人信息、教育背景、荣誉奖项和资格证书。

3. 调整心态,针对性地投递

在N次被列入人才储备档案库后,作者终于意识到了:要自主判断一个岗位跟自己过往经历的匹配度,并把暂时不合适的职位,列入求职储备档案库。

刚开始的那40天里,抱着万一HR觉得合适的心态海投简历。然而,收到的回复寥寥无几。

512 40 天投出400+简历, 0面试的复盘

学会拒绝不合适的

反思后,要求自己先评估过往经历跟岗位JD的匹配度,达到70%以上的,才发送简历;同时,如果收到各平台推过来的消息,先判断跟自己的经验是否匹配,不匹配的就婉拒。

其实,这样对HR和自己都好。HR可以少看一份不匹配的简历,节省60秒来可以给公司创造价值;自己则可以少一份焦虑,并能在评估自身与岗位的匹配度时,逼着自己磨练判断力。

四、转折

在不断调整定位和行动的过程中,有三件事帮助我认识到,自己在第一次参加社招时,犯了一些错误。

1. 鹅厂前辈指出简历匹配度不高

经历:10月底,通过BOSS勾搭到的鹅厂赵先生我,说我过往的工作经验跟他在招的数据产品经理不是很匹配,但可以帮忙把我推荐给腾讯内部的其他岗位。

523 40 天投出400+简历, 0面试的复盘

BOSS直聘沟通截图

启示:通过和已经站在目标位置的前辈交流,认识到:在受疫情冲击的背景下,企业在筛选简历时,对过往经验要求非常对口,而且,对口的颗粒度由岗位相似上升到工作内容相似。假设某公司招聘3年以上经验的数据产品经理,而小明做过5年智慧城市产品经理。虽然都是产品岗,但小明的简历由于经验不够对口,很可能就无法通过筛选。

2. 面试重点考察相似的项目经验

经历:11月9号,通过鹅厂赵先生发起了腾讯云云监控技术产品的内推。11月12日,跟HR约了15号的电面。而在44分钟的电面中,面试官把约35分钟都用在了考察一个我做过的视频监控项目。

启示:80%面试时间用在考察做过的相似项目,由此可见,企业最看重跟在招岗位匹配的工作经验。因为这样的人才不需要太多培训,就可以立马派上用场,为公司生产价值。尤其是今年受到疫情的冲击,各行各业普遍承受下行压力,企业不仅要通过裁员、缩招来控制HC(人力成本),而且就算招人,也期望候选人的过往经验跟在招岗位的工作内容高度匹配,从而节省培训成本。经济下行压力大时,企业每花一分钱都要精打细算,表现在招聘时会更加谨慎,不会相信候选人表态的“我能学”。

3. 某厂连环电话跟作者取得联系

经历:11月9号,在拉勾投递了某厂的智慧城市产品经理一岗。第二天早上,某厂的HR在15分钟内打了三通电话给我(前两通因在忙而未接到),跟我约了11月11日的视频面试。从投递到一面,只用了3天。

启示:那之前,其实投递过某厂一个关于人工智能应用的项目岗,然而,40+天没有反馈。对比之下,这次3天内面试。我分析是因为:我以前的ICT产品经验,跟这个智慧城市产品岗比较匹配。这让我认识到,如果是企业觉得合适的候选人,HR是不会让候选人不明不白地等的。类似地,如果面试结束时,面试官说“回去等消息吧”“有需要再联系你”,其实就是礼貌地挂掉了候选人。

五、反思

最近,面壁反思为什么会40天投出400+简历0面试?反思出来的原因主要有三个:

1. 职业转型规划不符合市场环境,没有及时调整

开篇介绍背景时,提到作者是为了转行深度参与数字化转型,而辞职赴西班牙读研的。上一份全职工作中,逐渐认识到数字化转型是企业经营不可逆转的趋势,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方兴未艾,正在重塑商业世界。然而,运营商由于受自身体制、国家政策等因素限制,不能灵活地参与这一波数字化浪潮,个人职业发展也随之受限。

当时是想着去国外读个商业分析硕士,学习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为转行到互联网参与创新业务的落地奠定专业基础。然而,这个规划不符合国内的招聘实际。国内企业社招时,很多要求三年经验起步,而且对经验的匹配度在经济不好时要求更严。

像作者这种情况,去参加校招,企业担心已经工作了两年,可塑性变差了;转行参加社招,企业觉得经验不够/经验不对口。尤其今年有疫情,企业更不愿意支付培训成本。而且,这正在成为一个趋势,即随着互联网行业从生长期进入到成熟期,竞争越来越激烈,公司越来越不愿意投入资源来培养员工。

小结:如果有同学打算工作后再读研,建议工作满三年再去做,而且,不要对企业会为自己的学历增值买单抱太大期望。

2. 从国外回到国内,SWOT分析没有及时更新

回国前,在西班牙找过数据分析的工作机会,有过三四个面试,但最后因为没有work permit(工作许可)都走不下去。今年有新冠疫情,全球主要经济体基本上遭遇了经济衰退,本国居民都失业严重,这种情况下外国人想拿到work permit就更难了。回国前,想着中国是今年全球唯一能实现正增长的大国,以为国内求职应该没国外那么难。没想到,回到国内,同样是投数据分析的岗位,竟然0面试。

533 40 天投出400+简历, 0面试的复盘

求职SWOT分析

遭遇这样的挫折,主要是因为:从国外到国内,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自身的竞品分析却没及时更新。回到国内,虽然少了工作许可这个硬性门槛,但比这更严峻的挑战也出现了。在国内,由于毕业生太多,企业在数据分析人才时,很多都只考虑计算机专业背景的人才。而互联网企业在社招时,很多不看学历和证书,只看重工作经验。

小结:产品人不仅要经常给产品做竞品分析,也要及时更新对自身在就业市场中的竞品分析。

3. 没意识到企业在下行通道卡经验的口径更细

经前辈指点(包括把作者挂掉的面试官)后,主要投递产品岗。情况比之前投数据分析时有好转。但我发现,即使投递产品岗,也需要非常注意经验匹配度。比如,我在11月投过C端产品岗,但因为以前在某运营商跟的是B端产品,所以HR基本上不理我。据观察,2021届校招的情况相似,在校本科生如果此前没有对口的实习经验,在参加校招时,基本上是等着被列入人才储备库(婉拒)。

看到一些案例,说某某毕业生通过做出一份优秀的产品分析报告/竞品分析报告,成功求职产品经理。一份优秀的产品作业,对在校大学生拿到产品实习会有帮助。但对于已经有正式工作经验的打工人来说,想靠这招来转型产品岗,这是不管用的,尤其是在特殊的2020年。

0基础的打工人,如果想转型做产品,作者判断,在新冠疫情对经济的影响消退前(最快不会早于2021年中),企业压根不会考虑培养。建议先做着跟过往经验高匹配的工作,同时,多跟优秀的产品人交流、多做产品报告,等到经济形势好转时,再积极尝试。

小结:在经济承受下行压力时,如果要转型,建议优先考虑企业需投入的培训成本较低的赛道。

以上是作者在经济寒冬中,从运营商产品岗往互联网产品岗艰难转型的分享。希望对有工作后读研想法的同学有帮助。

感谢在作者职场转型时提供了帮助的友人和前辈!


勾搭小编微信号yunyingba,加入91运营官方社群,会运营的人都在这里了

加入vip会员
分享到:


扫码加入91运营社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