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学习运营课程,加入《91运营网VIP会员》,开启365天运营成长计划>>
背景交代一下——大型电器营销活动。 身为一个理智的产品汪,去之前信誓旦旦,我30分钟内领到免费奖品保证走人。然而,结果是我拿到了奖品,这场活动耗时2小时,我也一直坐到了最后。 我怎么会在这里坐2小时?是什么让我脸打得啪啪响?是什么让我心甘情愿留这么久? 作为一名“纠结癌”患者,决定对这次活动进行一次分析。 我先整理了一下参加活动的主要流程,如下图: 核心要点也作了简单的总结,如下图: 1. 便捷的活动,免费的礼品 打电话推广活动。以我本人为例,在话术中最终吸引我去参加活动的点有3个:
2. 一条看起来很正规的通知短信 短信通知参与用户。短信通知的几个重点: (1)活动主办方; (2)活动举办时间和地址; (3)如何参加活动和领取免费礼品; (4)入场编码; (5)公交路线。 从这条短线的排版和内容上看,是一条很正规的短信,有别于其他营销短信,在这里是一个加分项,它提高了这个活动在我心中心理形象。 3. 不被嫌弃的回访电话 这个举动可能是营销团队为了考虑自己的KPI,或者是确保现场安排的无误,但是从我的角度看,这是个减分项。好比自己看上了一台电冰箱,看着什么都挺好的,突然走来一个营业员不停个给你说“这个好,特别好,买这个真的很好,赶紧买它吧,吧啦吧啦~”,这时候心里肯定会开始怀疑这里面一定有猫腻,开始抵触了。 就我个人经历的这次电话确认,应该是话术未表达好,那这里就是一个话术的问题,所以反复确认的事情是可以做,只要做到不要让参与者感觉——主办方是一种“到嘴的鸭子别飞了”的感觉就可以。 4. 扣人心弦的活动过程 先说一下现场的布置,一个电视机,一堆码得跟墙一样高的礼品,一群统一制服的工作人员,一排排整齐的座椅,土到炸的BGM。活动位置在电梯旁,上楼就能看见的位置。 流程上:
我还是从我个人角度分析,在我领入场券的时候,工作人员就告诉我,等会有抽奖活动,凭这张券可以领奖。其实我虽然不是很相信,但是还是给我做了一个心理铺垫“有抽奖”。 但是当我到达活动现场的时候,首先映入我视野的是一个硕大的奖品墙,我这时候心理已经变得有点期待了,虽然也没说这个一定是给参与者的奖品,但这是因为前面的心理铺垫“有抽奖”给我自己在做暗示所制造的假象。 从心理上讲,我此时还是理智的,觉得这都是商家的套路。抽奖开始后,真的有人中奖了,这个时候我的心理又出现了变化(特别是当坐在我旁边的中奖了),我开始有点相信这个活动了,感觉真能中奖(虽然最后我没中奖),并且“田总”还不停地说后面还有更大的奖,让我又开始联想那一堆奖品墙上的高级货。 通过小部分人中奖让参与者打破了上个阶段的疑虑,同时又不断给参与者心理铺垫“还有更大奖品”,让参与者与前面通过心理暗示所制造假象(产品墙上的高级货就是奖品)产生联想,我只想说“他们已经成功地引起了我的注意”。 这里面有几个细节: 第一,工作人员在开奖的时候,铺垫等会田总会来发更大的奖,让人产生期待期待。 第二,田总出现的时候,讲了没几句话,有一个观众就鼓了几下掌,田总立马送了一个差不多的奖品给他(是从高级货里拿的),随后的活动里观众的互动程度就很高。 第三,田总一来立马兑现了刚才的诺言,新增了5个一等奖的名额。不停地铺垫“大boss出现会有大惊喜”,吊足了参与者胃口。boss出现后不仅兑现了承诺,并且出手大方,随便出手就是给拥护者一个大奖,眼红的参与者立马蜂拥而上,随即多了很多的拥护者,让活动异常活跃。 权威机构及人士的背书,以及科学的对比实验,可能对于我这种可能不太管用,但是就现场看对阿姨们的杀伤力还是很大。 对比市场指导价,现场5折价格。但本次活动将把所有的产品送到几名幸运观众中体验使用半年,觉得好再购买。市场指导价定得很高,参与者觉得这些自己不会购买,但体验一下还是可以的,体验觉得好可以半价购买。又一次成功地拉住了参与者。
5. 活动结束 发免费奖品,通过一个免费的奖品将参与者成功地留存到了最后。 我仔细想了下自己的心理变化过程,如下图:
这样活动我们平时屡见不鲜,如房地产,保险等,反复使用必然有它的道理。其实,我们平时看到很多的不管线上、还是线下的营销,都在利用人性的弱点,我们一次次的陷入,都是和人性斗争的失败。产品营销是一个被津津乐道的话题,虽然营销表象千变万化,但我相信它的内核是不变的。 以前的营销经常会被冠以“利用人性的弱点,坑蒙拐骗消费者”的头衔,但现在令人欣慰的是,如本例,已经引入了权威背书,科学实验,健康理论,让消费者先体验后消费的方式合理营销,而不是单独地以销售为导向了。这也许就是商业和产品初心在找的平衡点吧。 作者:星冰楽 来源: 星冰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