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学习运营课程,加入《91运营网VIP会员》,开启365天运营成长计划>>
有2条文案: 文案一:
文案二:
如果是你,哪一条文案更能让你心动? 我相信绝大部分人都会选择第二条。 如果问你为什么这么选? 我相信答案肯定会有很多,毕竟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观感和认知。 但有一点可以确定,第二条文案里各个场景细节的描述会无声无息的征服你。同一个事实,不同的文案描述,会让结果会大不一样。 宾夕法尼亚大学和俄勒冈大学曾联合做过一组对比研究。 研究分为2组,他们给每个参与者5美元,然后向参与者描述因食品短缺造成的有关问题,并调查他们愿意从得到的五美元中拿多少钱来帮助解决这一问题。 第一组食品短缺问题的描述是这样:
第二组的是这样:
最终研究的结果是: 这两组都有很多人选择捐款。但不同的是,第一组的平均捐款大概是1美元,而第二组平均捐款高达2.4美元,是第一组的2倍多。 更多的受害者和更大的灾情描述,反倒没有一个具体的人更能吸引参与者的帮助。 可见,往往更具体细节的描述,比那些抽象、概括的描述,更能打动到人。 而这一点,在写文案时也一样。 一堆模糊不清、抽象的信息很难让用户建立清晰认知,更别提产生信任感。但细节丰富的描述,能帮助用户把内容具象化,产生画面感,更容易产生兴趣,被打动被卷入。 用很极简的文案打动人,很难写,需要对用户极强洞察,需要有不错的语感,而且这样的金句可遇不可求。 但是文案描述细节就相对简单很多,你看周围的朋友,每次讲八卦故事的时候都画面感十足,时不时就会丢一个细节出来。 再看《舌尖上的中国》的文案:
本来只是普通人家饭桌上一道常见的稻花鱼,在这里看来犹如是山珍海味,口水直流,要不是隔着屏幕恐怕都要扑上去了。 美食文案就是要这样写,不要笼统地说好吃、美味。而是把自己当做正在做菜或者品菜的人,把食材和环境调配起来,将眼睛、舌尖、耳朵、鼻子感受到的细节放大,调动消费者的味蕾。 越是同质化严重,文案越需要描述细节,这样才能够让你跟别人有所区别。打动人心的力量往往都在细节中。 在文案中描述细节,首先是可以增加用户信任度。 因为越是细节的描述,撒谎成本就越高,同时也越容易进行验证,自然可信度就越高。 比如之前的 “江南皮革厂倒闭了” 文案,与其说是叫卖,不如说是在讲故事,处处是细节。在被广泛传作段子之前,民间传信度还是很高的。 其次,描述节更有助于营造熟悉化场景。 我们那些容易调动的 “情景记忆”,往往都和一个具体的场景相关,比如某一次不经意看到父亲老去的背影…… 只有具象场景化的内容,才有足够的说服力打动你的目标用户。而细节的描述能更快击中用户心中的具体场景,从而打动人。 比如2010年宜家与青番茄图书馆跨界合作的一系列文案,这一组产品文案不仅仅是介绍产品,还在用一个个具体场景引发消费者的情绪共鸣。 另外,细节文案还能为用户带来具象画面感。 就像电影里刻画一个人物,对他的细节塑造越多,描述越深入,这个人物形象就会越立体清晰,观众认知也会越深刻。 比如《天涯明月刀》中,古龙在写傅红雪出场时就非常之经典:
虽然只是看文字,你也能感受到这个人物的孤独、冷漠与悲情。 果然是:一把刀,一条没有退路的征途;一个人,一个孤独而又寂寞的灵魂! 还有长城葡萄酒《三毫米的旅程,一颗好葡萄要走十年》和天下文化出品的《我害怕阅读的人》,这2条长文案就不用说了,一直都奉为经典。 在我们写文案时,不妨也多思考如何更多地去描述细节,避免抽象模糊的东西,有细节一定要展示细节,这绝对是一个不错的方法。 而在此之前,我们需要对描述的事物非常了解,需要学会洞察,观察积累生活中的细节。 比如要写产品,作为专业文案,不管别人有没有要求,你都要从头到尾的去了解产品,知道每一个细节,才能够真正把细节写到打动用户。 包括产品的特征、功能、产地、工艺、生产过程、使用场景、感官体验、差异化效果、员工的用心、客户的体验等等,我们需要融入其中,把每一个数据、每一个场景、每一种感受等等都记录下来。 如果你说产品没什么写的,也没什么新意,我就只想问问:
如果你对产品知之甚少,当然就写不出文案啊,对产品没用心,文案怎么会走心! 只有在平时积累了足够多的细节,才能在写文案的时候,把那些打动人心、具体的细节一点点描绘出来。 比如芝华士父亲节经典文案《因为我已经认识了你一生》,就完全是对生活场景细节的描述:
还有当时支付宝联合16家基金公司,推出的#让理财给生活多一次机会#系列海报,虽然内容有争议,但一个个生活状态细节的洞察,让多少人没了抵抗力,扎了心。 好了,就说到这。 抽象的文字千篇一律,文案的细节万里挑一。 总之,在写文案时尽量描述具体细节,避免使用那些笼统的、抽象的说法,能细则细。 极简金句难写,但细节一直存在于生活、产品、服务的各个角落。写文案不是在拼创意和技巧而已,经过训练的每个人都可以写文案,更重要的是拼平时的积累,拼细节与用心。 之前看到有前辈说过一句话“如果有人看不懂我的文案,我不会试图解释,重写就是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