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学习运营课程,加入《91运营网VIP会员》,开启365天运营成长计划>>
开公众号、建社群后,每隔一段时间就有人来打广告。 广告形式五花八门,有的让我在社群里发一张海报,顺便配个红包;有的则是发一段文字,比如招聘信息;还有的直接甩个链接或者小程序过来,甚至有的让我转发视频号或者发朋友圈。 可以说,大大小小广告形式我都见识过。 这些广告基本上可以分成两类: 第一类,增加品牌曝光;说白了让更多人看到公司在做什么,最近有什么动态,或者签了什么新客户。 不管哪种我觉得对于传播来说,展现形式特别重要。社群、朋友圈都是传播的载体,而发什么、怎么发,这些细节往往决定传播的效果。 试想一下,如果你是一个消费者,或者是一个接收广告的人,什么样的广告、海报、链接或者文案会让你愿意点进去看看呢? 经过我的观察和调研,大家并不排斥广告,关键还是在于内容本身。一张海报,它是不是有趣?能不能让人产生扫码点进去的欲望?我觉得这是第一层吸引力。 当然,这种吸引力也和受众群体有关,感兴趣的人自然会去看,不感兴趣的人可能就直接忽略了。 另一种我觉得很重要的,是信息的有效传播。 比如,有些广告是宣传某个AI产品的新功能,目的是让大家知道或者去体验,这种广告的重点在于如何清晰地展现产品的能力,以及如何让用户体验到效果。 前段时间有一家沈阳的公司找我,他们正在融资,想让我帮他们发一张AI产品的海报,带带增量,愿意付费,但我跟他们说,有些东西不是付费就能解决的,后来我拒绝了。 我亲自体验了一下他们的流程:扫码海报后,先要注册,注册完才能体验。我就给他们反馈了一个建议: 能不能让用户先直接体验,体验几次再注册?因为注册那一步直接挡住了用户的体验欲望,很多人可能就直接放弃了,这样反而劝退了潜在用户。 所以,无论是广告的形式还是内容,关键是要站在用户的角度去思考,怎么才能让他们愿意看、愿意点、愿意用。
想在微信生态做广告,有四个细节必须知道。 其一,微信是一个用来聊天的社交软件,你可以通过加好友,和别人保持联系,和微博、论坛不一样,微信上和你聊天的人,通常是你认识的朋友、家人或者同事。 也就是说,微信是一个强关系+弱关系组成的地方。 其二,朋友圈的形象整饰。 从个人角度来说,形象装饰是一个人通过一些方式,主动向别人展示自己希望被看到的样子。 在微信朋友圈里,形象装饰就是一个人发的内容。 类似于分享的美食、旅行的照片、读过的书,或者对某件事的看法。这些内容有些是精心选择的,目的是让朋友们看到自己希望被了解的那一面, 这没什么不对,因为每个人都希望被理解和认可,发什么不发什么,肯定都有一把自我的尺子。 第三,微信有很多不同的交流场景。 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库尔特·考夫卡(Kurt Koffka,1886-1941)认为,每一个人的行动均被行动所发生的场域所影响,而场域并非单指物理环境而言,也包括他人的行为以及与此相关的因素。 但由于微信传播方式复杂,基于微信私聊、微信群聊、微信朋友圈、公众号等应用开发,这些不同的场景,会影响我们怎么和别人交流。 还有一点,微信的复杂性,让我们在不同的场景中切换,进行社交;所以,这个关键地方在于两个细节: 首先,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我们对事物的感知和理解,不仅仅是各个部分的简单相加,而是这些部分组合在一起形成的整体印象。 类似于,前几天“得到罗振宇2025年”的演讲内容在朋友圈刷屏,一些人看到别人转发,自己也会被氛围感染,跟着转发;这种行为不仅因为内容本身,更是因为朋友圈的整体氛围和社交共同作用的结果。 其次是,场域的影响。 这种影响不仅局限于朋友圈,如果你加入一些核心群,群里某些KOL(关键意见领袖)或大佬的观点,也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我们的决策方式。 还拿罗振宇的演讲来说。 我自己有几个付费群,我在群里提到:“罗振宇一个演讲坚持了10年,咱先不评价内容如何,单就一件事能坚持干10年,这个动作,就是很多人做不到的;结果,很多群友都表示赞同,觉得这种坚持确实值得佩服。 然而,在另一个我所在的群里,情况完全不同。 那个群主说:罗振宇又出来演讲了,本来我是不看,但朋友圈里全是转发,感觉有点烦,甚至有种知识被硬塞进大脑的错觉,很不舒服。 你看,同样是关于罗振宇演讲的讨论,不同的群、不同的人,观点和反应却截然不同。 这就是场域的影响,商业行为中,转发、购买、甚至对某个品牌的评价,都可能因为场域的不同而发生变化。 什么是意见领袖?我们通常认为,在公域里粉丝量大的就算意见领袖。然而,我认为在朋友圈里,情况完全不同。在朋友圈中,那些经常影响别人想法的人,才是真正的意见领袖。 这里我强调的是「经常影响」,而不是刷屏。刷屏只是单纯的数量堆砌,而“经常影响”是通过分享一些有深度的观点、意味深长的感触,形成磁场效应,让身边的朋友忍不住想多看两眼。 我自己就有这样的经历。不忙时,会时不时写一些段子,比如: 你过得怎么样,身边的人可能不太注意;但是你一胖,大家全知道了。 别天天那么浪,跟异性少讲点骚话,万一哪天讲话截图被放到PPT里去就完了。 这些内容因为反差感和幽默感,别人会觉得很有情绪价值,没事就会看看。有一段时间我没写,居然有好几个读者朋友跑来问我:怎么最近没看到你发段子了? 这就是「经常影响」的力量,在朋友圈里,人们喜欢幽默、诙谐的属性大于爹味的人生道理;鉴于此,如果抓住心理作用,就很容易先入为主。 那么,什么样的广告更受欢迎呢?第一种:「兑换码广告」。 这种广告怎么做的呢? 品牌方会找一些群主、KOL合作,给他们优先体验的机会。比如,我之前有个朋友说过:“想用AI产品,或者想知道什么技巧,找我就对了。因为我总能拿到首次体验的机会。” 为什么我能拿到呢? 因为这些品牌经常会做优先体验活动。他们有两个目的:一是收集产品反馈,二是扩大影响力。所以,他们会多给一些名额。我拿到名额后,会分享给群友,大家也很愿意尝试。 时间久了,这种互动就形成了一个正循环。 因为我经常能拿到优先体验的机会,群友们也更信任我,觉得我靠谱,同时,品牌方也看到了我的影响力,愿意和我合作。 这样一来,我和一些厂牌的关系就越来越好,甚至成了“首选合作伙伴”;所以,这种正反馈的关系,加上心理上的“专属感”,让大家更愿意尝试。 第二种广告是什么呢?我觉得是「邀请点评」。 我偶尔帮客户转发一些视频号的内容到朋友圈。每次转发后,朋友圈里总会有一些朋友产生共鸣。但这里有两个细节,让我觉得「邀请点评」比单纯转发更有效。 第一个细节是,我看到很多人直接复制客户给的文案,原封不动地转发。结果呢? 朋友圈里没什么反应,甚至有些人直接屏蔽了这些内容。所以,我一般会跟客户反馈,文案我可以自己写,或者根据提供的素材进行修改;这样做,不仅能让内容更贴近我的风格,也能让朋友圈的朋友们感受到我的真实态度。 第二个细节是,我会建议客户,从我的视角去评论。 比如:转发某个品牌的年度总结视频时,我会在转发的同时,加上一些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其实,大部分人一开始并不会因为你转发了某个品牌的内容而被吸引。 他们更想看到身边的朋友对内容的感受,或者看法。 说白了,「感受力」比单纯转发内容更有吸引力,当感受力突出后,身边的朋友也会更愿意点进去,看看内容到底是什么。 这是我认为第二种更受欢迎的广告形式。通过「邀请点评」,不仅能传递品牌信息,还能通过个人的感受和观点,增加内容的吸引力可信度。
第三种是海报转发。这种转发有两个细节 : 第一个是硬广。什么是硬广? 第二种转发,我觉得有点像“炫耀”的成分。 比如,海报上可能会写着“你被特别邀请”或者“专属权益”之类的字眼。这种转发,像去LV店里,哪怕只买了一双袜子,店员也会给我一个很大的手提袋。我拎着这个袋子出去,有一种“炫耀”的心理,让别人觉得你有点特别。 两种海报转发,形式差不多,但背后的心理完全不同。一种是单纯传递信息,另一种则是通过展示,满足某种心理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像第二种转发,那种“被邀请”或者“专属权益”之类的海报,其实我们在做的时候,不一定非要塞进去很多品牌信息。 我记得去年,上海的一家公司找我合作,想让我转发他们的一个活动详情页。结果,他们做了一张海报,除了加了个标题,剩下的全是广告信息,恨不得我脸下面贴一个收款二维码,看着就让人头疼。 说实话,有些人看到这种海报,心里是很不情愿的,后来强烈要求他们改了改才发,从体验角度来看,这种方式确实不太友好。 所以,我觉得更好的方式是简单直接,海报不需要堆砌太多信息,重点是让人一眼就能看懂,这样,大家才会更愿意看,也更愿意参与。 微信生态本身是一个很容易获取客户的平台,尤其是对ToB(面向企业)的业务来说,但问题是,有些B端企业没有抓住核心诉求,结果花了很多钱,效果却不理想。 因此,我希望上面提到四个认识和3个方法,能形成一些基础共识,帮助大家在生意上找到新的增长点,挖回一些增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