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创企业如何快速做出“正确”的产品? - 91运营网
91运营VIP会员全新升级,尊享多项权益, 点击查看 >
X

初创企业如何快速做出“正确”的产品?

发布者: 91运营  4875

系统学习运营课程,加入《91运营网VIP会员》,开启365天运营成长计划>>

初创企业如何快速做出“正确”的产品?

本文来自于的一个私人圈子的干货分享,里面有170多位来自O2O各界的高管以及企业家。本文足足有一万字以上,准备看前请将耐心冲好电。

嘉宾-陈世欣:

  • 15年IT行业经验;13年互联网行业(技术/产品经理/营销)
  • 擅长技术团队组建和敏捷开发管理。
  • 擅长运用技术手段进行营销价值的挖掘和应用(SEO、邮件营销)
  • 精通产品战略和产品设计;善于分析和战略研究,跨行业学习分析
  • 曾就业于两家软件公司,六家互联网创业公司。
  • 业余时间组织了O盟,PMCamp,TopGeek,GDG,PyChina,学创业读书会等多个社区组织。

陈世欣:

大家好,非常感谢大家花时间来到O盟群。今天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些有趣的东西。这次的主题呢,我想讲讲我们自主创企业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经常浪费很多钱,做了一些本质上其实并不符合客户需求的产品。如何能够避免这样的错误呢?那就是要通过经营创新的方式,作出一个最小可用产品,迅速投放市场不断迭代,然后进行推广。

什么是创业过程中最大的浪费?不是上班时间去刷微信微博,不是花广告费没效果,也不是办公室都到过空在那里,而是辛辛苦苦加班加点做出来东西,没人喜欢、也没人用。

这种浪费往往是让大家都很痛的,那么怎么去避免怎么浪费呢?我们今天主要是通过十五点来讲讲,怎么能够发现用户需求、有效地找到痛点和痒点。能够通过我们的一些产品的设计,来解决我们想验证的这些痛点问题,痒点问题。最终通过解决方案的构想,通过数据等等,让这个问题得到证明,确认我们在很好地解决问题。

首先,我们就需要搞清楚谁是你的用户,解决用户的什么痛点和痒点。一般而言我们需要把用户分类一下。由于业务的不同,每个业务,它可能面对的用户有这么几种:一种是以消费者为最终目标用户;另一种是以机构为最终目标用户;还有一种是以机构为目标客户的、消费者作为目标用户。客户是出钱的,用户是实际上使用的,基于这些不同的客户群,我们需要去验证的东西是不一样的。

一般情况下,我们要去做好一个产品,需要回答这么几个问题:一你的初创企业需要解决什么问题呢;这是一个真实具体问题呢还是一个感性新问题;另外有没有潜在用户已经证明你真正地把该问题解决了;该问题的市场规模有多大呢?我们最起码需要验证这么几个问题。首先我们确实在解决用户的痛点问题,怎么去发现是不是痛点呢?首先我们去看看用户是否认同你解决的问题是他面对的问题。你能不能真正开发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那么如果你有了解救问题的方法用户是否愿意买单呢?而且用户即便愿意买单,他会不会向你购买呢?

所以呢,现在大家都是喜欢用一个叫MVP:最小可用产品,Minimum Viable Product这么个东西,这么一个产品版本来验证基本假设。这么一个产品版本让我们可以花最少的力气、最短的开发时间来验证以上四个问题:我们需要通过MVP来获取认知,放弃一切无助于认知的功能。这是一个循环过程,首先我们要通过学习获取认知、不断的迭代;其次,我们需要设计一个最核心功能,来服务天使用户;然后不断地去测量,与数据收集跟预设指标作比较;然后发现一些问题之后,再进一步地去研究和认知,最后我们进行迭代和改进,然后这样循环往复不断地学习设计和测量。

我们需要首先去思考和设计典型用户场景来理解这个痛点。做产品之前,我就这么几个基本假设:第一是了解用户痛点,我们可以估计痛点的大小和持续性。第二我们必须非常清楚地知道用户痛点在哪里,不要把次要痛点当成主要,把伪需求当做真实需求来处理。第三还能找到解决方案,这个跟痛点的吻合度都很高,在与其他也能解决痛点的对方方案做比较,还能找到痒点,真正的去吸引用户黏住用户。

为了实现这样的一些基本假设,我们需要去做一些情境上的还原。设计师就需要通过分析,模拟出用户的使用行为,需要站在用户的角度来思考问题,真实的使用场景是需要接地气的,不是凭空想象的,切忌空想用户痛点。

一般情况下,在敏捷社区里面,大家也都很熟悉,就是用故事板,来做一个场景设计。场景设计首先需要确定角色,往往会设定多个角色,由于群里面的用户群多种多样,多个角色做多个故事吧!然后确定一个确实必须完成的目标,确定故事的出发点和的事件,明确角色信息和关注点,然后确定故事板的数量:主要是通过人物的角色和目标数量来决定的。一开始我们可能不用太多的目标来解决问题,最好是聚焦在最重要目标上面,然后把故事写出来,从触发用户的这个行为一直到结束,这样就完成了一个场景设计过程。

下面就需要去明确产品的创建过程,第一步是需要做出自认为能够直接满足用户核心需求的产品,很有可能这个跟最后成型的产品相差很远,特别是细节上,但是没关系,前期的时候细节不重要。第二找到多种类型的不同领域的潜在客户、潜在用户,邀请他们来使用,然后不同的观察用户使用过程中的数据,二十四小时跟用户来保持沟通和交流,通过修正产品中自我YY的那部分的用户需求,然后不断去迭代,注意这里面不能再添加新功能。通过对一些用户的调研和数据反馈,确保产品已经能够满足用户的核心需求,并且产品的核心价值在形成,最后就上线正式版,然后把产品正式成行。

由于我们做产品的时候资源总是不够的,所以我们必须去确定产品的阶段性重点。那首先我还想搞清楚,我们团队的这个情况,产品对团队是什么样的要求和目前的一些局限。一般情况下一个产品,可能是技术要求很高,也可能是运营要求很高,有可能是产品体验要求很高的。那么考虑到产品对团队的技术背景、业务技能、行业经验等等,我们要做一些阶段性重点的划分,然后去设计一些与众不同的产品功能,形成用户基础。我们必须做出有用户需要并且用户喜欢的产品,并不断地运营来获得用户反馈,然后不断地扩大用户数量、保持用户参与度、提高用户增长率,并且考虑怎么从产品和服务中获得好的回报。

由于我们是通过移动互联网创业,移动技术的很多特点我们就要考虑和使用。移动技术最特色的就是手机有很多的传感器、陀螺仪、地理信息和温度计等等。另外我们需要联网,不同状况下的联网状态如3G,WIFI,4G等等做不同的区别对待。还有行为模式上如移动状态,静止,高速移动等等都要做不同处理。最后我们要通过病毒式的转发来促进产品的影响,如地址本、sms等等来促进用户群体增长和参与度。

起步平台的时候,大家都很困惑,因为移动互联网有IOS、安卓、微信、手机网站等等。那么我们最好是一开始就在一个平台上面来解决。现在做移动互联网创业起步可以设计iOS,Android或者微信、网站等多个平台。你应该先在一个平台上解决掉上述三个挑战。

怎么来解决用户的问题,我们可以找一个合适的版本。如果你有个前无古人的想法 – 比如打造全新的用户行为,你最好选择 iOS 做为起点,并在第一个版本上就尽量做到最好。参考 Instagram 和 Uber。如果企业用户是目标群体,你仍然应该选择 iOS,因为它相比安卓有着更高的市场渗透率。

然而,当你想要以迅速的迭代或者病毒式传播来取得成功,那么安卓将会是比 iOS 更好的选择。前者几乎没有阻力的审查机制使得你尽可天天推出新版本甚至通过服务器悄悄地像客户端推送更新。但相应地,你也会损失一点东西,比如没有统一的设备规格和全面的平台功能性。也有人说,在安卓上设计出漂亮的软件很难。

应用推广大多通过社交网络、同系应用内的交叉推广、附赠软件、广告甚至是线下品牌营销等方式拉动下载量。起步时候推出 web 版本其实是更有力的武器,在它的帮助下,用户可以方便地尝试应用并且在各平台间实现无缝切换。但是,这种方式被大部分人忽视了。

当然了,大部分应用,甚至都不需要用IOS和安卓这样的一种APP的方式才能制作测试。很多时候,一个WEB网站而且HTML5的网站,或者说就是一个微信公众号就能解决问题了。那么其实在我们验证的过程中如何验证,这个都是根据我们现在的团队特点的。有人说如果你团队特点就很牛逼,你上了就可以做APP,当然这个要考虑到在应用推广的过程中,APP需要有一些那种下载的方式,这个时候,如果一开始有个WEB版本是上去给跨平台将推广的,那么既是你做APP的话,也需要WEB版本的,可以在多平台之间无缝切换的话,才能真正的帮助你做推广。

最重要的是我们要考虑怎么能获得前一千个用户?那么前一千个用户,我们可以从身边的朋友来拉!但往往拉到一百多个,可能就差不多了。所以这个时候考验你的这个用户的口碑转发,才是真正影响你用户的,这个产品的一个核心判断。当公司还是个小团队时,不需要特意额外成立推广团队。

这件事由一个人来负责就够了。 

一次专注尝试一个渠道,一段时间后若其有效就继续沿用,无效就放弃换下一个。不过一时的判断适用时间并不长,你要不断重复评价一个渠道是否适用。原本可行的可能因为政策变动效果打折,原本不可行的也可能因为产品本身的发展而更加契合。推广其实就是在比拼创意,找到人家都注意不到的点,再发挥到极致你就能取胜。

获得用户的方法有这么三种:第一是粘性增长,也就是让现有的用户在产品上花费更多时间,并且愿意付更多钱选择更加高级的服务。这需要你的产品足够优秀,优秀到让用户产生依赖。

第二是口碑营销,也就是通过现有用户的推荐,一传十,十传百。这对产品的要求其实更高,或者用一种推荐机制,如果你推荐给朋友,朋友注册了,那你和朋友都能获得 10 美金。具体金额可以根据自己的财务状况和推广效果调整。

第三是付费增长,也就是通过投入广告获得用户增长,这个方法比较适合资金充足的阶段。在这里你要分析通过每条广告点进来的用户转化率,生命周期价值还有获取单个用户的成本。

那么我们一开始设计的所有产品,针对的计划,都只是我们初始一些假设。因为小团队的钱和资源都很有限的,所以必须快速能找到一个方法来验证方向。产品的第一个版本的目的,是验证用户需求和反馈,而不是做一个完美无缺、 功能丰富的版本。这个时候第一版主要是集中于开发产品核心功能和核心需求,也就是用户花70%时间会在上面用的这个功能。

所有的非核心功能都应该放弃,那么最好是能够在钱和资源使用完之前多探索几次。这样即使第一次错过了,还能够做数次探索补救一下。有人会认为开发最小可用产品会有增加很多额外工作,也会浪费很多精力,所以这个是自我选择的。

验证最小化可行产品的十五个方法。

我们讲一下,第一个,就是通过最简单的用户访谈,找到目标用户。你跟他讲你的产品会解决他的什么需求,然后问问他对产品不同部分的重要性是怎么排序的?很容易能发现一些基本的问题,也能直接解决一些你开始假设错误的东西,而不是直接向受访者推销产品,这点特别注意,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去卖给用户。

第二呢就是我们做搜索营销的时候,都会用登录页这个东西。那么你可以通过这么一个一目了然的页面,让访客或者其他用户来了解你的产品,介绍你产品的特性,也是在实战中去检验MVP的绝佳时刻。在登入页的时候,你可以去显示一张价目表,来显示可选择价格套餐,如果用户他点了这个价格,说明他对这个产品是很有兴趣的,并且对某个价格有兴趣的,那么这个登入页就能起到一个最基本的验证过程。

第三呢就是要实现AB测试,这个AB测试呢,就是在你有好几个想法,不知道哪种想法能更好提升注册率和转化率时,可以尝试 A/B 测试。开发两版页面,然后将这两个页面以随机的方式同时推送给所有浏览用户,然后通过 Optimizely, Unbounce 或 Google Analytics 等分析工具,了解用户对于不同版本的反馈。

第四呢就是投放广告,投放广告去直接看用户对这个产品的反应。你可以通过 Google 和 Facebook 等平台将广告投放给特定的人群,看看访客对于你的早期产品有何反馈,看看到底哪些功能最吸引他们。

现在众筹网站非常盛行,所以呢,通过众筹是个很好的方法。创业者可以直接发起个众筹,然后看大家响应度来判断人们对于产品的态度。我们经常看到京东众筹,还有很多一块钱的众筹,实际上这种付费一块钱就是一个简单的投票。

第六点就是一个叫产品介绍视频,一个高质量的介绍视频的价值是非常大的。最著名的例子就Dropbox在做它的最小产品验证的时候发布这个视频,这个视频介绍了Dropbox的各项功能,用一个手绘的界面把这个屏幕每个功能说的非常清晰,结果注册用户从一夜之间就从五千暴增到七万五千,其实当时Dropbox还没有自己的产品。

第七点呢,就是我们考虑最快的方法来做一个产品,这个时候就可以用一些现成的工具和服务来做产品的功能演示,用不着自己开发。举个例子,在团购网站 Groupon 的早期,创始人们使用了 WordPress,Apple Mail 和 AppleScript 等工具,将网站收到的订单手动生成 PDF 发给用户。自己花时间和金钱搭建各种基础设施。初始的时候这种搭建这种设施,其实不如利用现成的平台,技术在初期的时候是非常贵的,我们得判断在什么时候人工是值得做的,而且比技术更高效更合算。

现在是云计算时代了,所以我们看第八点就是用SaaS 和 PaaS。在云计算时代的时候首先不需要买服务器了,因为你完全可以用云服务来解决问题。其次呢,有很多的云服务有些API直接能够帮你加快你的开发速度,比如说比较著名的:AWS, Mailchimp, Google Forms, LiveChat, WordPress, APICloud等各类云服务和API等,这些工具能帮你用非常短的时间之内就能把你的APP给做出来。

上次我听APICloud的人,做演讲说有最快二十多天就开发成了移动APP。那么通过这样一个方式,你选择一些好的移动计算的应用,选择成熟的设计和开发框架,能够有效地节约时间和金钱。还有很多像浏览器兼容性、移动端的界面设计啊,代码优化问题,都能很容易的去解决掉。

第九点,就是如果你是一个以内容为主的这么一个产品,你是做自媒体营销或者做一些简单的电商,那是让你可以用一个媒体的平台,用一个博客直接在目标群体中蓝验证你的想法,然后通过双向的交流,就可以在媒体开发过程中,收集用户的反馈意见。博客也可以把它做成一个产品的早期原型,特别是作内容的这么一种产品?有很多书,它的作者一开始就通过博客直接来跟他用户交流,然后把博客整理成一本书的。最著名的就是《从0到1》,它是一个笔记形成的。

那么,除了做一些这个真实的代码和视频之外,你甚至可以通过一个虚拟的MVP来做,就是用人工能模拟真实的产品和服务,听起来很搞笑,在移动互联网创业用人工来解决问题。但这个时候是验证你的需求是不是真正的需求,是你让消费者感觉他们在体验真实的产品,但是实际上产品背后的工作都是手工完成的。

鞋类电商 Zappos 刚刚起步时,创始人 Nick Swinmurn 把本地商店鞋子的照片放在网站上,来衡量人们在线购买鞋子的需求。当有人下单时,他再去把鞋买回来。 这种方法虽然规模很小,但是能让你能够在产品设计的关键阶段跟消费者保持良好的交流,了解消费者使用网站时的一手信息,更快捷地发现和解决现实交易中消费者遇到的问题。这样做呢、虽然规模很小但是很有效果,他们很快就做一周能有两千美元的收入。

另一种呢,跟刚说的虚拟的那个MVP比较类似,是贵宾式的。不过他是向一些特定用户来提供高度定制化的产品,如果你已经有一个非常明确的用户群,你可以直接面对面的去做服务的时候,这就是一个贵宾式服务。比如说像服装租赁公司,在做他的商业模式的时候,Rent the Runway为在校女大学生提供面对面服务,每个人在租裙子之前能够试穿。Rent the Runway 通过这种方式收集到大量顾客的真实反馈以及付费的意愿。然后再通过把这些东西翻转到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上面,加快开发过程,也加快提升陌生客户的吸引速度。

我不知道前不久大家有没有看到很多比较搞笑的产品,包括滴滴打人、滴滴陪酒、滴滴拉屎等等。那都是看上去是一个产品的截图,其实这些我们知道是没有真实产品的。我们可以试一试去下载,下载不到。但是很多人误以为这些产品是真的,已经拿到了融资产品,因为它是一个高保真数码原型。

同样我们可以用此类方法来验证产品需求,通过一些数码原型和实物模型、线框图等,展示产品的一些功能,来模拟实际的使用情况。这原型可以是低保真度的框架,也可是展示实际使用的截图。通过多种方式你可以得到真实反馈,看看大家是不是认同这样的一种解决方案?

第十三种验证方式呢,就是纸质原型。有很多时候,客户能看懂的东西已经够了,这个时候你可以用一些剪切画,用手绘框架来展示用户体验。那么他的这个优势在于任何人都可以画,画了之后呢,大家去理解和使用,也不用太多解释。因为它给大家看到的就是产品缩影,特别是一些实物产品来讲这个方法是更有价值的。这样可以充分利用大家会画画的一些技能,画画速度更快,在咖啡馆里拿了就画,画了之后就能去确认,随时随地就能去进行。

第十四点,通过一个单一功能的MVP对用户进行验证。因为有的时候功能太多,往往这个精力不够,或者说开发时间会拖很长。这个功能太多的时候,用户的注意力会被分散,最好是一开始有可能的话就做一两个简单功能。Foursquare 在上线之初只是为了让用户可以在社交媒体上签到。他们的第一版 app 也仅有这一个简单的功能,就是你签到之后发照片传上去。然后呢,去测试是不是大家喜欢这产品,通过这么个版本的测试呢,他们在了解更多用户需求的时候,再增加用户的新功能,把更重要的更需要的功能逐步逐步地完善。

第十五方法就是预售,预售跟众筹很相似,通过你找到潜在用户,在你产品开发之前就吸引他们去买。我们知道有inwatch这个手表,他是在微信的朋友圈里面就做了预售。当时他们根本就没有开发这个产品。结果很快在很短的时间之内就有几万个手表被卖。那么他们就知道这个产品确实大家都喜欢的。当然最后他们是延迟发货了,预售的问题就是在于你有没有真正的去按时发货。我们知道这个锤子手机,就是因为没有按时发货,到后来,这个拖时间太长了很多人退货,最后过了一个非常好的时点之后只能通过降价销售。

以上十五个方法,大家可以酌情通过自己的团队的能力、产品本身的特性来选择和使用。在执行方面有以下几个建议:一个呢,我们尽量选择现有的代码框架、现成的工具。很多开发人员觉得,喜欢自己来从头来过,不愿看别人代码,这可能是一个好的东西是个竞争优势。但这个是可以通过验证用户需求,有了用户量之后再重构的,不要怕浪费,不要怕丢掉,有可能你省的这个时间的价值是更高的。

第二呢,只要满足用户需求,第一版尽可能用精简的解决方案来解决,后台部分的这个算法能通过静态页面和人工干预的方法来解决。我记得两年多前我跟白Y聊天,白Y当时做那个”逛”的时候,他们当时想一些很复杂的需求,想将通过各种自动搜索、各种排序来解决一些非常看起来牛逼的、导购的问题。后来发现结果不见得好,而且开发的技术人工成本非常高,最终呢,其实通过人工来挑选好看的图片和单一的那些几个品牌的产品,需要速度远远快于自己用计算机来做的。后来他们就废弃了初始的那种版本,很多都在用人工来选择。我看到的北京那个做“时尚衣橱”的,他们后面也有大量人工在干预。实在是有些东西计算机的算法效率太低,而往往人工干预效果更好一些。

第三很多时候我们谈到架构师,想找一个特别牛的架构师,想做一个架构可以管很长时间,这样可以避免浪费。有可能做到的话,当然是好事,如果确实做不到,觉得还是要用最快方法来检验用户需求再说。这个要看团队能力的,因为有些架构在调整过程中确实影响很大,造成不稳定各种问题。我们在稳定性、进度、验证需求、各方面是需要找平衡的。如果真的是发生矛盾了,首先验证用户需求,你做的东西再好,如果不满足用户需求,都是白做。

第四呢,要找到所有的相似相关上游产品去学习,我们很多人喜欢自己闭门做,觉得自己想法是最好的,其实市场上有更好的东西拿来学学,我觉得是非常不错的想法。

第五点,就是我们需要进行数据的跟踪和分析。我们必须要想清楚你要验证的用户行为和需求是什么?你不能随便去收集一些莫名其妙的数据,将来也没法去解释,也不能去验证。最终呢我们需要把我们想解决的问题,这个目标,把它拆散作为几个主要数据点,让几个主要的数据点,通过可以验证的数据跟踪方式,不断地去对照。然后发现是不是能够真正让用户按照我们的想法正在使用的产品,还是有其他的一些想法。最终这样做的结果就能够很容易去验证初始的想法和需求。

第六点,在设计界面的时候,我们一开始需要非常简洁,不要让用户思考。核心功能一定是在首界面的主要位置,用户一键就可以找到马上去访问。这样对用户的引导是最好的。这个时候,风格的美观还不如界面的简洁更重要。

第七呢,就是要考虑到,经济非常有限,那么在核心功能上面应该是专注百分之八十精力的。一次最好只做一个方向,一个核心需求的探索,要做的比较完美。除非这个做失败了再做下一个探索,不要同时做两个方向。这样一分心的话可能更难做好,所以我们可以允许试错的,一次就是一个错,如果一个错了就换个方向。不要同时做两个完全不同的需求的方向。

不管我们是做移动APP,还是做网站,都要考虑到用户是最讨厌访问速度太慢,或者非常不稳定,所以快速和稳定,永远是第一需求和第一要求。把这做好了才能发布,如果有些功能确实不稳定,可以先不要做开放。每个产品,我们希望能够及时拿到用户的反馈,那就需要有明显方面的用户接口。

第十呢就是我们考虑到一些外围功能,虽然有的功能用户听着有道理,我们去试试如果在几天之内去试试验证下来,结果并不理想,那么我们就应该放弃它,核心是要保证核心需求是第一重要的东西。

在创业初期必须严格进度,日清日毕。如果有严重问题的时候,不要拖延或者过分纠缠。尽早去解决或者调整或者放弃,因为整个计划如果不断拖延的话,对团队的士气,对整个验证都是非常大的影响。在产品开发过程中,快是非常重要的,在这个产品核心功能的开发,产品功能的快速改进和迭代,对用户反馈的处理,对市场的适应速度上,都是要非常快,在不断改进用户功能中一步步去成长。

讲案例啊!小米在做手机销售的电商网站的时候,他们其实自己也是心里没底,虽然已经研发一段时间了,但是他们决定还是要做一次内部考察。然后就做了一下内部销售,后来黎万强接受了一个小的简单的有趣的建议,就是内部卖可乐。通过0.5折的方式卖可乐了,一毛钱一听。然后每天中午就开始卖可乐,打印机打订单,志愿者扮演快递员,在不同办公室里来回奔跑,下单支付打单配送测试退货退款。不断根据用户的这个需求做改进,一个多月之后,他们对外销售从可乐就变成了卖手机。

现在因为有了微信、微博这样的一些比较好的获取用户的方式。往往我们大家可以在有个想法的时候,就可以去建立用户社区,并不见得就是说只有产品出来之后才能去建立用户社区。那么通过简单的,发布一些对潜在用户需要的、一些有价值的东西,包括文章、包括一些有价值的工具,都可以去想办法吸引用户来加入这个社区。那么你可以直接跟你的用户去做交流,看看他们是不是喜欢你想做的这个产品。也可以通过他们的想法来不断的去调整业务战略,或者说指导你产品的开发路径。

在产品上市之前呢,这用户因为你已经成为朋友了,他也很容易对你的产品产生认知度。那么如果他们喜欢你的产品理念,在这些用户社区里面,这些人他就变成你的粉丝了。他就会自发的去开始帮你去推广和传播,这个做的最好的我们知道就小米了,小米的粉丝甚至有些是脑残粉,虽然问题很多,这些人依然是帮忙推广、传播。在早期的产品有很多问题的时候,这些用户的支持是非常关键的。那么尽量去联系这些早期的接受者,找到其中有影响力的用户,能找到直接的共同兴趣的话,就能跟他们去参加一些对话。

然后呢,给他们提供一些免费试用的机会,他们如果用的好提供一些试用报告,这影响力会迅速的传播出去。另外要鼓励用户之间进行交流,让他们来参加一些论坛、讨论组把他们的问题提出来并进行讨论。

在产品已经通过发布之后,更要去跟用户持续沟通,来快速定位漏洞和问题。那么这个时候用户往往等不了太多,所以需要能更有效来回答用户提出的问题。有的时候可能产品本身就有问题,那么就需要把潜在危机扼杀在摇篮之中。这个时候必要的道歉或者退货、甚至赔偿都是需要去尽快去处理。另外也需要能够了解客户,对你们产品有什么意见,对产品进行相应的修改和改进,然后让消费者更满意。比如我春节前我买了一个松鼠相框,然后立刻就加入到他们的一个qq群,大家在群里问各种各样的问题,通过问这些问题,他们能不能去调整下一个版本,重点进行修改和改变。

在客户服务过程中,也可以通过对这些用户提出的问题,进行收集和整理,加到常用问题的问答里面去。恩还有一个办法,就可以建立一个明天的项目,主动去搜集一些用户发布的对产品的内容,相当于一个使用者监测,并且进入一些响应。比如说用我知道有很多人能够去监控APPLE STORE里面的这些人的反馈,当他们对你产品抱怨的时候,可以一个个去跟他们沟通和管理,最终他们告诉你的东西你去作修改,并说服他们能够去做一些这个评价上的调整,那么也需要有一个人能够建立一个团队对用户社区进行管理和响应。

这里面呢,可能会存在很多的误区。在产品设计过程中,我想很多人对美观要求是很高的。

往往美观第一,这件事情的在初期的时候,可能我们放弃这么一个误区,放弃这么一个要求。它可能会导致你走一个不断为美而改的误区。那么这个时候往往功能的理解和体验是第一位的,当视觉可改可不改的时候,应该尽量去少改。有时候第一版可能真的比较丑,这个时候第二版可能很漂亮,但是有可能我没有考虑到体验地继承,这个继承性可能比美观型这个时候更重要。但是呢有很多的产品经理和设计师可能就觉得,如果连视觉都不敢就算不上迭代设计了。所以这个产品每次修改的时候就变化都很大,而且花的精力很多,但是这种都是很大的浪费。

第二个误区就是用户思维不足,设计师把自己的理解和理想照耀在每个假设的用户的身体和信念中,往往忽略了群体效应的可怕,有很多用户的角色跟他自己不一样。个体反映出的社会行为是非常局限的,所以交流是必须的。不能用个体取代群体,必须抽象出典型用户来取代个体用户等。无论是采用广泛的和抽样的方法,产品设计就像是画在纸上的一条线,你无法画直它,但会越描越粗,除非你找到“用户”这把直尺。

有的时候呢,可能我们说要我们这个也要取悦一些人,因为希望大家都对这个产品较好,那么或者说希望获得大家的认同,也需要听取他的意见。这个时候当你存在一个取悦对象是内部对象的时候问题就很大。首先内部对象最多的是老板,我们经常讲这个UCD会变成BCD。应该是用户以设计为中心,而不是以老板的想法为中心,但是呢老板,有他的考虑,我们需要把老板的考虑去做分析,为什么老板认为这不对,这不喜欢,有些东西是很有参考价值,还得听取。往往呢,老板就是见多识广,有可能他对这件事,他关注的点是更加重要的价值点。这个时候我们还是要去做认真的分析和调整。

另外的也需要考虑内部一些其他人员,包括营销人员,他们更加注重产品利益。开发人员,他主要是考虑到开发成本和周期。或者运营人员,他经常说这个运营的成本和效果。决策人的主要考虑到产品的价值和口碑,这些人都会影响你做产品设计的各种环节各种过程,包括路径和一些具体细节,那我们怎么能够真正以用户为主要对象,有坚持自己的一些初心,坚持自己的一个步骤,这个时候对于产品经理是很大的挑战。

另外就是全局思维不足,经常我们这个在关注细节的时候,你就会看不到全局。设计也会这样,就是在设计某个功能时候,往往只关注单一功能的闭环体验。就会助长产品设计的功能,这些细节的东西,做了很多的加法,就不断在这个细节上增加更多的东西。但我们要考虑是不是只注意到了一个问题,是不是住着感觉表面的一些表层问题,是不是一味的追求简单而忽视的隐私和安全,是不是只注意到产品的美观而忽略了产品的易用性,是不是我保证产品交互的逻辑结构以及忽视了产品的美观。我们都得去了解,从整体角度上来理解这个产品的情况,而不要只是从局部来判断。

OK我今天的这个分享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勾搭小编微信号yunyingba,加入91运营官方社群,会运营的人都在这里了

加入vip会员
分享到:


扫码加入91运营社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