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学习运营课程,加入《91运营网VIP会员》,开启365天运营成长计划>>
最近做了一个梦。一个学生、家长团去海边度假。前面几辆小轿车都没看到有学生下车,最后一辆小巴车一到,十几个小学生夺门而出,熙熙攘攘。我说我受不了 这十几个小孩子在一起这么嘈闹,为什么家长不分开带。身边不知道谁说了一句:“将他们所有人放在一车,他们就是这个车上同质有竞争性的人,有竞争他们就会更乖,更守规矩。如果单独跟父母在一起,那么就会恃宠更加嘈杂。” 梦里听到这句话的时候好开心,因为好像突然有人跟我指点出了迷津一样,我神圣地把它视为梦中启示,告诉我最近一直思考的问题的答案。 最近一直在困惑:怎样才能做好一个平台? 梦里的故事告诉我,做好一个平台,或者说小一点,建立平台规则,需要几点:1. 吸引更多的相关方。2. 形成竞争机制。3. 去除特权靠山。 吸引更多相关方 吸引更多的相关方,才能使得平台建立起来,慢慢地在动荡中形成平衡。kk在《失控》中也通过生物学的例子表达出多样性能带来稳定性的隐义。一个人工封闭的生态球,增加任何一种生物都会可能让生态球失去平衡,但是人们越想去控制平衡就越难,反而引入更多多样性的生物,让生物之间去相互克制,反而更容易形成平衡,最终成为一个“冒出”的生态系统。 回过头来看现实中的商业例子,阿里巴巴就是让各种商家都引入进来,数量上的增长是打败其他平台的重要原因之一。当年淘宝打卓越亚马逊,用的就是免费这一招,让更多的商家都跑到淘宝这里来,形成破竹之势。再来看新浪微博,新浪微博走的是明星引领的道路,虽然一开始形成效应走得很顺,但是到后面平台就失去平衡了,过多话语权掌握在大v手中,所以后面其他人感觉到被打压,越来越多草根退出。 再来看下微信公众平台。微信公众平台一开始走的是订阅号,强调再小的个体也有自己的品牌,这个思路就是吸引更多相关方的思路。 形成竞争机制 引入更多利益相关方之后,竞争自然而然会形成。这里的关键是,如何控制竞争? 依然举阿里的例子,淘宝吸引了足够多的商家之后,给商家建立了评价系统,而不是集中推广某些商店,尽量让所有商店的在可控制内的范围内去做发展。商家一多,同质化一严重,商家之间就有了竞争,这个竞争使得卖同类产品的商家做出自己多特色,拥有自己的风格。拿衣服类做例子,很多网店有了品牌意识,专功韩风、民族风、森女风等不同风格。如此一来,不但商家本身活起来,平台也因为有这些多种不同的风格而活跃丰富起来,大家想到买衣服就会想到上淘宝。因此淘宝并不怕商家同质化,越同质化,竞争越激烈,市场自然会指引出路。淘宝所要做的就是归纳出这些分类,让用户更容易按照自己的目的更快地找到自己想要地东西。 再来看微信公众平台,微信公众平台并没有让竞争白热化,凝聚了非常多公众号之后,微信没有一个推荐平台,它让用户自己主动去发现公众号,让公众号的实体本身发挥自己的作用去吸引粉丝。这样做,内容变成了重要的吸粉点,竞争难度更加大。可以这么说,公众号是帮助实体留住粉丝的,而不是帮助实体扩展粉丝的。 去除特权靠山 有了自由,梯度自然会形成。就像梦里所说,小孩要离开爸妈这个靠山,跟同伴在一起才能更加接受社会形成的规范。 淘宝和微信都是尽量避免在形成中心化的特权商家或产品。淘宝会树立名牌商店作为标杆和吸引,但是也相对克制,后来把天猫分出来,天猫专做大品牌,淘宝转做小品牌,这样避免大品牌形成特权阶级压制小品牌。 而微信公众平台则更加克制,认证账号只认证机构资质,而且该认证标示不出现在其内容中,避免像微博时代的哪种,一条大v号的微博即使内容很烂也成头条被疯狂转发。回顾新浪微博的平台策略,用了大v帮助部分成为金字塔顶端,这种外力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平台自身的市场竞争。因此,对于平台的竞争,自由是一个很重要的态度。 有些平台会有打分机制,但是打分机制最好是上平台上的各方去相互打分,而不能用平台自己去打分。一是因为这样平台就带有取向性,这不利于平台吸引更多的相关方。二是平台打分容易形成特权阶级,不利于平台间的竞争。三是平台打分会使得平台成为主办方也成为裁判,如此主办方的公正性受人质疑,本身也偏移主营业务,为自己担当不必要也不应当当的责任。 来源:产品之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