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学习运营课程,加入《91运营网VIP会员》,开启365天运营成长计划>>
建立有逼格的社群 如何去做呢? 有了思想,有了精神内涵,群主需要形式,逻辑思维搞了“会来事”,就是用集体的力量去帮每个人。我发明了“孟尝令”,也是这个用处。每个社群都应该有自己的一个形式,去帮助每个会员,倡导分享,利他精神。 从技术层面来说: 第一、建收费群,尽量不搞免费群 人与人的距离啊,就隔一件内衣,能够脱衣相见,基本是真爱,真朋友,真认可,这是社群会员筛选第一步。 第二、控制群规模 按社会学家罗宾邓巴理论,150定律,人类的脑容量和精力,只允许维持150人的稳定社交关系。因此,我自己的群,我指导的群都是150人上限规模。我是不赞成500人大群的。人的层次越好,群规模要越小。如果是商业资源整合群,我建议50人规模,这是古罗马作战单元的人数。 第三、构建群价值观,设置群活动形式 干货,是不是以分享为价值观?活动形式,是不是线上分享,线下聚会,还可以不断细化。 第四、设置群管理群,群中有群,公司化运营 这个取决于第一步,需要收费建群,才可以给管理团队发工资、发补贴。群要职业化运营,群主,管理员就是新的职业种类,群主持人,群编辑等等都是员工,自由职业者。 第五、把弱关系搞成强关系。线下聚会,或者搞产品,搞众筹,搞项目。 微信群到社群的转变 社群需要两个动力,一个是精神动力,一个是肢体的动力。就如同功夫,一是用气息,一个才是用四肢。社群的气息是什么,是精神纽带,是群主的魅力。如果干货帮没有平板哥的号召力,大家不是他的铁杆粉丝,这个气息就没有,社群机器发动不起来。有了精神领袖,又没有一些仪式,一些形式,也是乌合之众。 群体的行为是混乱的,每个人进群带有不同的目的,在群里表达不同的内容。有人自拍,有人发链接,有人发红包,有人一直潜水……每个人表达不同的声音,社群就无法成为社群,仅仅是一个多数人旁观的微信群,食之无味,退之可惜。 要完成微信群到社群的转变,需要很多条件,所有条件汇总一句话,就叫做“个人权力的转移”。每个人进群,以为自己有很多权力,可以自拍啊,可以发心灵鸡汤,可以给小孩拉投票。个人权力多了,就无法形成集体的行动力。这个理论,我是从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引申出来的。人类社会早期,就是混乱的,个人放弃部分权力和自由,共同来维护集体的权力,以集体的力量来帮助每个人,这就是社会的形成契约。每个人放弃部分个人自由,加入一个社群,这样的社群就能发挥巨大的力量。这一点,是精神的认同,思想的引导。 构建社群蜂窝网络结构 再补充一点,社群的网络结构。由中心化,到多中心,再到去中心化。群体实现了网状结构后,可以牵一发,动全身。 在没有网络化之前,平板哥在朋友圈发条状态“众筹茶馆,需要100万”,假如他朋友圈5000人,可能只有500人看到了。实际转化率更低,可能只有几十个参与。但是如果网络化,朋友的朋友相关认识,每个人都有千丝万缕联系。也是500人看到,500人转发,立刻可以被5000人看到,并且A看到B参与,C也参与,他自然会被吸引。这就让一个群体形成了一个可控的整体,不仅仅影响5000人,进而波及5万,50万人。 学习社群方法,还可以观察一些组织、宗教、社团、国家,学习社会学、网络科学,这样才好玩社群。比如北京Toastmaster 英语演讲俱乐部、门萨俱乐部、嬉皮士运动等。有家投行很牛逼,叫高盛吧,它的模式很简单,培养人才,安排去全美的政府、银行。就是靠这种“人际关系”搞起来的,这和黄埔军校一个道理。 我在2014年4月4号建了一个社群,很有意思(这里不是广告,因为这个社群不接受新成员了),当时,我的社群是四个条件 这是我临时的分享,不仅仅是理论,而是我两年的实验结果,希望对社群从业者、群主们有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