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学习运营课程,加入《91运营网VIP会员》,开启365天运营成长计划>>
卖报啦卖报啦!周鸿祎又开炮啦!周鸿祎在2015创业群大会上说:今天要放三炮!第一炮:一个傻逼说穷人不适合创业,不服来战;第二炮:在创业阶段一个CEO一定不可以借手他人;第三炮:中国不差创业的人,缺乏创业的价值观,满大街的咖啡都凉了。 我看到微信朋友圈有篇文章叫《穷人不能创业》,文章逻辑有很大问题。我很少骂人,但实在忍不住想问,谁写了这篇文章?土豪就能乱做投资人? 其实,今天绝大多数创业者都是穷人,他们期望通过创业改变现状,我觉得这无可厚非。但是很多创业者成功之后,摇身一变,把自己描绘得非常高尚,好象他一出生就有这么高的思想,其实并非如此。 我想说,穷人如果不应该创业,那中国还有谁应该创业呢? 关于《穷人不能创业》这篇文章,我随便举两个观点来批驳一下。 我替大家回答一下。我发现,很多大公司花了很多无用的钱,还办不成事。但注意,这是大公司的特权,不是创业公司的特权。我甚至对比过外面的小团队,他们和大公司做同样的产品,有些产品也做得很好,但真的未必砸了很多钱去推广。 正因为很多创业者没有钱,或者或者缺少人和资源,才被逼去做更接地气的事情,才被逼的做出极致的创新。反过来看,很多团队因为有很多钱,产品不需做到极致,照着别人抄一下就够了。 这两年,很多新锐公司起来,在他们刚起步的时候,基本上都没有太多钱。恰恰是因为这种穷人思维、缺少资源的思维,才帮助他们把一个公司的潜力给挖掘出来。 在大公司里面,也包括360,我们搞所谓的内部创业、内部孵化,我觉得是假创业。他们跟创业者最大的差别是,外面的创业者会面临生死的问题,在生死压力前面,有的创业者可能就倒下去了,但有的创业者就会被激发出无限潜能,绝处逢生。这样才能造就真正强悍的创业者。 相反,在大公司内部,一个事儿做不好可以找无数理由,因为公司班车开得不及时,因为雾霾太重,只要跟老板解释了,甚至可以异地再换个部门,或者再接个项目,完全没有生死压力。 其实,创新都是憋出来的,如果你有太多钱,可能就没有创新的动力了。 这句话貌似说的很有道理,但它绝对不是说,你不要勤奋。只是说,你不能只是埋头拉车,每隔一段时间要花点时间抬头看路。但是,即使你有正确战略,能否成功,还取决所有细节上的执行和把握。你要把握很多细节,就得非常勤奋和辛苦。 文章的投资人说,他是从雷军身上总结的。但雷军恰恰是这个行业里最勤奋的劳模。乔布斯传记里面,写了很多真实的细节,乔布斯对一个图标里的每个颜色,都能看出不一样,你说他累不累?他绝对是累死的,他能够不勤奋吗? 今天这个世界,聪明的人成功概率会大一点,但聪明的人如果比你还勤奋,那你是不是要更勤奋? 我要对创业者泼点冷水。 我听一家创业公司的CEO说,在接触客户、运作市场这两件事上,一定不能假手他人,一定要亲力亲为,只有这样,你才能把握最真实的来自一线的信息,才能做出判断。所以,创业者需要更踏踏实实地把握现在,通过勤奋的工作,获得更多感性认识,为你下一步做出正确判断打下基础,而不是靠“想一想”就能做出决策判断。 最近,很多人说到了投资寒冬,很多人把责任推到政府身上,说中关村的咖啡凉了,或推到VC身上。其实我倒没觉得,我觉得不好的项目,最终都会漏馅的,台风没有了猪都会摔死。比较好一些的项目,比如有技术含量的、真正创新的,依然是备受投资人追捧的。 这里,我要对创业者提出几点建议,这也是这半年来很多创业者让我觉得比较困惑的地方。 首先,是价值观的问题。我一直说,中国不缺创新的人,也不缺钱,但中国能不能成为美国硅谷那样全世界真正的创新中心?我觉得外在条件都具备,唯一缺的是价值观。 我们到底为什么创业?像福布斯富豪榜一样,论谁更有钱,谁的身价高,谁的市值高?如果是这样,对创业者的创新是不利的。 最近我感觉,一些没有底线的媒体,天天渲染创业英雄,不谈他们的产品,不谈他们总结的经验教训,以融到多少资来论英雄,谁拿得多,谁就马上成为追捧对象。脱离产品,只谈融资,这是错误价值观。 我觉得,融资只是个手段,只是一瞬间的数字,并不能给你带来最后的成功,最重要的是要不忘初心,创业者拿到了钱,要想在市场上活下去,就要把心思放在做产品上。 有一家我原来很推崇的企业,他们通过营销创新把手机做得非常好。但自打他们给自己一个很高融资额后,就背上了很重的包袱,变成了资本的奴隶。从旅行箱到旅行包,什么都做,最后给了华为巨大的机会。所以,即使再伟大牛逼的企业家,背上了资本包袱后,很多动作、决策都要变形。 我一直讲不忘初心,任何企业的成功,都是通过产品解决用户问题。有些初创公司,纵然一开始没有商业模式我也认为可以投,但是若没有产品,肯定没法往前走。 一个创业者,如果完全闷头在家,没有交流的机会,他可能会重复别的创业者走过的错误之路;但很多创业者,事情还没有做一点,直接到会上开始宣讲自己的成功经验,开始宣讲所谓的创新模式。我觉得有点儿过了,因为作为一个创业者,适度的交流是可以的,但你应该花更多时间和你的团队在一起、和你的用户在一起。 扪心自问,这样的交流,能解决你创业的问题吗?其实我觉得不能。而且,很多创业者在参会过程中,会不自觉的产生一种错觉。一上台,掌声雷动,马上以为自己就是人之骄子,万众瞩目的中心。 因此,创业热潮越热,创业者就越需要冷静,听别人讲完后要学会自省,要有点儿定力。如果听风就是雨,这叫东施效颦,弄不好就是邯郸学步。 不得不说,我们应该奖励美元VC,他们把几百亿美元投给创业者,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精神、国际主义精神。这几年,北上广深的创业者真的没含糊,没有把几百亿美金留给自己,全部补贴给了北上广深的人民。免费请你看电影,免费给你上门按摩,免费做早餐等等……看得我眼花缭乱。后来我想明白了,他们真的不在乎挣钱,他们把钱花出去,就能融来更多钱。 但是,按这种游戏规则,事情就会变得非常不好玩。 上次红杉开了一个年会,让我去讲话,我一看,一个月赔10个亿的牛逼公司都在场。我上台就讲了三句话:第一句,“同志们!世界的未来是属于你们的!”然后掌声雷动、雀跃不已;第二句,“也是属于BAT的”。他们就不出声了,他们说为什么?我说第三句话,“你们最终也是属于BAT的”。大家都玩资本游戏,最后只有BAT有余粮,自然就被他们收了。这游戏好玩吗?我觉得未必,因为能被BAT看上的也就那么几家。 如果今天给你投资一家公司,一个月让你挣8亿,对很多人来说都是挑战;但一个月赔8亿,我的员工个个能行,而且绝不含糊。 所以,资本永远不是我们的目的,我们的商业模式永远不能是2VC和2BAT的,要回归商业的本质。 现在很多投资人也在投90后。90后比我们更锐利、更没有束缚、更了解市场一线的情况,但我们毕竟是在做一个商业公司,要在产品上建立可持续的营收模式。所以,创业者的心态,需要适度的调整。 很多创业者说,我一直在提“用户至上”,所以他们就上门洗车、上门按摩、上门做饭。我觉得大家有点儿误解,我讲“用户至上”,是要去研究用户的行为和习惯。我认为,教育用户是比较困难的事情,顺势而为是产品比较成功的关键。 我们在做的软件,对于用户来说,是一个新的东西,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有时我们在软件忠哥修改,也可以引导用户;但是,当生活服务和互联网结合在一起的时候,要知道用户在生活服务方面并不是小白,他一定是个成熟的用户,有日常的生活习惯。 所以,当你打着“用户至上”的旗号提供产品和服务,却完全违背用户常识,那么这种行为就不是“用户至上”,实际是你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用户。比如说,上门洗车。你觉得这真的是你日常生活中的习惯吗?你真的觉得带块破抹布上门,把车擦一擦,用户就有很好的体验吗?实际上,很多模式并不适合用Uber的模式去延展。 免费,之所以在互联网里成为一种战略,是因为成本是固定的,越多人用,边际成本就越会趋近于零。所以,微信、360安全软件、搜索可以免费,但是当你在现实生活中做O2O,无论是送电影票,还是送早餐,你的用户越多,你的成本就越高,甚至你要考虑上门、交通、物流的成本。 在这种情况下,免费只能成为一种战术,一种营销手段,不能成为一种战略。长期免费下去,就无法控制,违背了商业常识。 很多人期待把互联网的免费盲目扩大化,通过“免费+倒贴”,养成一个用户从来不会养成的习惯,这又可能不成功;第二,通过免费把对手干死,然后再改收费。但我告诉你,中国的用户一旦吃了免费午餐,再回头很难。 这种过于激进的模式,带来了大家感受到的泡沫。资本寒冬的泡沫是什么?是大家太急于求成了,把十年干成的事,恨不得在十个月干成,再加上资本的压力和诱惑、绑架,就使得很多动作变形。 沈南鹏前两天有个演讲,突然讲的跟原来不一样了,他说我们已一年没有投O2O了。他说要开始投高科技公司。VC转型比创业者快,风向不好他马上就不投了。最后,谁在收拾这个烂摊子呢?还是创业者,所以互联网思维没有错,但不能盲目用在任何领域。 来源:创业家(ID:chuangyejia) 演讲:周鸿祎 作者:王奕、汪晨、周路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