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学习运营课程,加入《91运营网VIP会员》,开启365天运营成长计划>>
本次分享是基于分享者自己在社群运营中的观察、思考和总结。如果你感觉其中有些内容偏激、狭隘,或者不适用,欢迎善意沟通或切换频道。 分享四重奏 连接器类型 / 微信社群 / IP值 / 分享者总结 连接器类型 微博、博客、脉脉、陌陌、Facebook,还有我们今天要分享的微信等等这些都属于自媒体连接器。我们可以通过这些媒介,把我们的思想和产品广而告之让更多的人看到,并吸引那些对我们感兴趣的,气味相投的人与我们交互,那这个时候,我们就成为一个IP。 我们为什么要关注IP呢?这主要是基于我们传播模式的改变。以前我们做产品,直接可以去电视台、报纸、户外等媒体上做广告,就可以换来一定的认知。但随着移动互联的出现,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帖子或者消息,一晚上点击量就上百万,直接就火了。这些是怎么产生的呢?这些都是基于点与点之间的链接产生,那个点是什么呢,就是人! 微信社群连接器 社群类型 粉群型自组织(粉丝+社群) 大概就是有那样一个人,大家基于对他的认可而走在一起并形成社群。就比如十三妹,是基于对李善友叫兽和他创办的混沌大学上那些高逼格老师的认可而形成的一个自组织学习型社群。 兴趣型自组织 这个简单,就是基于如读书、跑步、艺术等爱好而聚在一起形成的社群。 他组织社群 是官方(企业或单位)用于发布功能性要素而建立起来的社群。就比如咱们混沌研习社,每次开课前,就会被带到一个群里。这些群一般不会用于聊天,而是方便官方的工作人员发布一些课程信息、资料等。 他组织+兴趣型自组织 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就比如李文的混序部落。他其实就是在官方组织的基础上,又鼓励群友裂变出许多的兴趣小组,然后以李文本人的人格魅力作为粘性,协各群落自生长的一种社群类型。 当然,以上类型往往是多维度的呈现,而非单一的一刀切。 群主素质 群主表面上来看,只是一个管理者身份,他的特权其实也有一个,就是把“不顺眼的人踢出群”。但他又是一个很重要的人物,就是因为这个群的建立,往往都是基于群主本人的意志和人脉资源所建立的。 假如有一个群主,他在性格上有控制欲强或者小心眼的缺陷,那在社群运营时这种缺陷就有可能成为放大器,导致做的越多,错的越多,一点小毛病搞的人人皆知。 做过群主的人都知道这个活其实很苦逼,工作量非常大。除了需要在群里日常交流,维护,应对各种“为什么”的私聊,还得为惠利群友计划点什么,比如线上分享、线下连接、主题讨论等等。如果再有公众号的维护和更新,工作量就更大了。 如果你是群主,或者也想做一个群主,那逗丁总结了一些做群主所需要的素质,伙伴们可以对照自审一下。虽然这些都不是什么硬条件,但占比例越高,社群的凝聚力、活跃度和延展度也会相应成正比提高。 必要素质: 选项素质: 文字能力 这个素质对于线上运营的伙伴来说,算一个必要条件。因为哪怕你是以语音为主,也至少要用文字辅助工作。如果文字能力太差,表达总是欠妥,除了有可能引起不必要的误会,还会给别人带来“水平不高”的感受,更不要说带动群友往一个自己希望接近的目标前进了。 宽容热心 这主要是对氛围的要求。如果很强势、很自私或者很功利,很难长期凝聚一群人。 组织能力 这主要是基于线下活动的要求。比如我们这种自组织的社群,不能总在线上弱连接,也要组织大家到线下见面。那时间、地点、主持、主题、节目、餐饮等等的安排能力,都综合体现为组织能力。 加分素质: 群主攻略 运营当中,群友们能积极聚拢过来,那说明对方也是有一定需求的,通常也是希望能够在这个社群里展示自己,发现有价值的连接伙伴。如果你的群里有这样的伙伴,是群主的福气。因为有这些人的参与,多多少少会减轻群主的很多工作量,而且遇事也可以商量,搞活动的时候,相互也可以搭把手。 就比如洪兴十三妹这个大社群里,谢飞是群主。但核心成员,除了我逗丁,还有珊珊、冰儿、子尹、老汉五个人。就因为我们人多,遇事大家可以一起上,所以势能也要比其他一些社群好些。 群友私下交流 群质量远比群人数更重要。既然做了群主,就不能犯懒。可以利用一些时间,跟群里的每一位群友做一个至少短暂的私下交流。这样一是可以跟群友更深层次的沟通,二是可以找出不合格群友,不断地清理队伍,保障群友的质量和活跃度。 掌控氛围 我相信一个群在建立之初,就有一定的氛围或主题设想。那么在运营过程中,就要有能力保持。只有这样,群友们也才愿意在这个群里继续活跃,看到有价值的、好玩的东西愿意丢进来与伙伴们一起分享。 不强求结果 像我们这样的自组织社群,大家愿意浪费自己的流量留在这里,就算是一种认可。但如果要想规定或者按计划达到一个可量化的复杂目标或者结果,很难。所以如果有某种想法,可以逐步引导,但不可强求。 踢出不合格群友 逗丁列出四种不合格群友,分别是“十万个为什么”,“刺猬型”,“LOW人”和“广告型”。“十万个为什么”,可能是一群极懒的人。他们什么都不关注,只是问,这会让群主不堪其扰;“刺猬型”,因为说话总是带刺或者抬扛,在群里会影响群内氛围;还有就是明显很LOW的人和总是发广告的人,需要踢出。 持之以恒 其实洪兴十三妹这个社群,如果不是核心团队伙伴们相互扶持着往前走,可能也坚持不下来。而我知道很多伙伴是做了一段时间,因为看不到“前途”而选择了放弃。所以,找到能够一起前进的伙伴,持之以恒往前走,才有可能看到不一样的天空。 群友类型 明骚活跃型 暗骚连接型 逐利广告型 懒惰无用型 群友攻略 修改群名片 发表独到见解 争做分享者 争拿好人卡 有些群友说自己很难说出什么高级的见解,也没什么可分享的,该怎么提高自己的辨识度呢?那你可以选择经常出现,或者经常发发红包。这其实都是一些很简单的交际行为。因为大部分的自组织社群除了分享、探讨干货,还会是个放松的地方。你经常出现,偶尔还发发红包,很多群友就会在心里自然而然地给你发放一张“好人卡”或“熟人卡”。那当你需要一个帮助,比如想得到某位大咖的名片时,你求助的成功率就会比别人高很多。 暗自勾搭和线下活动 如果你不习惯在群里说话,可以偶尔露露面(防止被踢出群),然后做一个安静地观察者。闲暇时浏览浏览群友名片,针对性的私下交流。如果有特别感兴趣的人担心直接交流会唐突,可以求助群主,也可以利用线下活动的机会,争取与对方有过一面之缘,之后再登门拜访就会有无限可能了。 IP值 浅谈 IP值 罗胖在2016跨年晚会上有两句话震惊了我。一句是:“2016年,基于线的创业闸门已经关闭,而未来是点的机会。”而另一句就是强调要做IP。他认为未来所有的人都要做IP值。说实话,当在现场听到“IP”这个词时,我感觉自己突然被点醒了。十三妹社群一直在苦苦坚持走着一条自己都看不懂的路,除了相信善友叫兽那句“得社群者得天下”之外,一片茫然。而罗胖所说的IP,不就是我们自组织社群的核心答案吗?! 这里举个例子。我经常在线下活动时听到创业伙伴随口这样讲:“等我做完产品,我就找50到100个用户进行测试,MVP……”虽然我从来没有反驳过他,但我觉得他说的好简单!这50-100的天使用户从哪里来呢?不是每个产品都可以找到小米那样的“极客”人群。在这里我甚至悲催的联想到或许有些人已经做出了不错的产品,仅仅是因为过于封闭,没“玩”好自己,反而把产品也给“玩”死了! 未来,因为每一个人都是节点,每一个人都有用,所以IP值就会变得越来越重要。势能越大,就越能够获得更多的节点和支持基数。远了不说,就比如前两天在十三妹群里做分享的黎叔,我们线下活动时也在分析,不就是一个有点互联网思维的、注重产品质量的、可以标准化的连锁小面馆嘛,怎么会有那么多人真金白银去支持呢?其实最大的原因就是黎叔本人是个IP。那再深入分析,黎叔是个有着领袖风采,口吐莲花的高大上人物吗?显然不算。那他的IP值从哪里来的呢?其实就是源于他在社群活动中的一次次露出、组织和付出,这让他获得了大量的被认可机会,获得了自己的社交红利。我在这里举这个例子,就是想表达不是那些大人物才有机会建立自己的IP,我们任何一个普通人都可以。在这个社群林立的比特江湖中,你任何一个维度的努力和付出都有可能会得到一个圈层的认可,从而无形中建立起自己的人格魅力体。而这,也是逗丁本人的感同身受。 IP值的几种类型 产品带动人格 人格带动产品 混合型 IP值上升攻略 高逼格展示 有领袖的思维或才华。可以借助话题、产品、作品等,迅速展示出自己的人格魅力,成为大众焦点。如果你是这类人,当然怎么玩,怎么有个性。因为你已经“得了天下!“就比如在上节IP值类型中所举例的那几位,均是此中高手。 人格信息传达 “正能量、在进步、多维度、很专注”等内容都是会让别人感觉到踏实、灵动、能交往甚至可以合作的一些特质。 比如我们群内聊天、刷朋友圈、线下聚会或者做一些声音\视频\文字等作品时,都应该注意表达一些好的内容要素。 信息分寸把握 格调VS吃货 比如晒美食,分寸以内可以体现一个有格调、会生活的小资状态,但过头了就可能会给人“吃货”的印象,甚至与“贪婪”、“懒惰”等词联想挂钩。 爱美VS自恋 再比如晒自拍,分寸以内展示的是信心,对自己的认可。但过头了就会变成自恋。自恋则会暗示一种“我执”,给人以“不顾大局”、“难以合作”等印象。 结交良师益友 这看起来很像一句空话,但其实很有奔头。因为如果你真的坚持这样做,会得到很多。首先对方是你努力的样板,进步的阶梯,你可以从中得到很多干货和启迪;其次如果得到这些伙伴的认可,你就有机会进入一个更高逼格的圈层;最后当你和你的良师益友们在一起又晒了一个朋友圈,别人就会知道你也是一个“有料”的人。 坚持内外双修 此处的含义是不断做知识积累同时,还要学会善于分享。 首先要争取成为那个学的比较快的人。当你的知识在不断增长并倒逼自己分享时,其实你的IP值也在无形中增长。虽然有时你自己感觉不到,但或许有天你猛一回头,会发现两个月前的自己什么都不是。 IP值增长忌讳 刷帖不走心 朋友圈内打广告、刷文章的时候,连刷或在群里丢下一个广告就跑,这都会给人“不走心”的印象,这容易和“过份”、“不认真”等词挂钩。 目的性太强 线上交往或做线下活动中,强迫对方认可自己或者购买自己的产品,这样会惹人讨厌,影响别人对你本人的感受。 负能量太多 负能量这个词我想大家基本都知道是些什么内容。我这里特别讲述一类人。比如线下拆课时,经常有伙伴对上课老师的某些观点或者话语表示“他撒谎……”“他其实……”表达这些在他看来是因为自己“博学”或“很聪明”而看到了别人看不到的问题,但其实这些也属于“负能量”。因为这会让别人感觉你是一个不善于学习精华,去其糟粕的人。 太多琐碎信息 我们可以尝试将自己传达出来的信息自检一下,看看有多少个大类型?晒吃喝玩乐、家庭、事业、爱好、政治、吐槽、鸡汤……不是不能晒,但是不是晒的太琐碎了?最好应该有个主体信息,否则会给人不太专注、没有主体、没有根基的印象。 最后总结 社群心路总结 【社群运营心路历程部分因为太长,以后专程分享】 建群容易经营难。 很多伙伴不屑于“团伙作案”,于是自己建群。成为群主后发现自己陷入一种很尴尬的境地。热闹期过后,不管理吧不好意思,管理吧又很烦,觉得会浪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时候的就会陷入一种纠结,甚至都舍不得再到其他群里去打打招呼。因为“与其在他人的群里聊,还不如赶紧在我的群里活跃一下。”如果是持续这种心态跳不出来,那就说明你还没有学会“互联网思维”,更不要谈什么社群运营了。因为你根本还不懂什么叫“去中心”化! 最后,说一个心态。 如今碎片化信息的暴涨导致人心浮躁。特别是玩社群的伙伴,信息更加碎片化。经常听伙伴抱怨说因为这些状况导致自己无法静下来做一件事或是看一本书。但其实,这又何尝不是一个机会?! 当浮躁成为大多数人的习惯时,这个分水岭就来了。这个分水岭就是你浮躁,我不浮躁;你不能沉下心来,我能沉下来。当你的心比别人静的时候,你其实就获得了一种能量叫“洞察力”。而当你获得洞察力之后你就能找到一种方向,这个方向可以指引你一路做出正确的选择,去触摸你想要的那个未来! 所以,“修生养性”其实远比“现在做事”更重要! |